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、茂才,任阳羡(今江苏宜兴)长,代行奉义校尉,随父兄征战。200年孙策死,孙权依兄言袭职,在张昭、周瑜等协助下,很快就稳定了局面。东汉朝廷册封他为讨虏将军,兼领会稽太守。从此,他成为实际上的江东统治者。孙权坐领江东孙策死后,孙权继位掌权。
孙权的主要事迹: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,是三国时期“三大战役”中最为著名的一场,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,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。隔江对峙 建安十五年(210年),孙权遣交州刺史步骘挥师南征。
公元200年孙策逝世,孙权继任江东地盘。孙权通过大规模屯田,依赖世族势力,奠定了江东雄厚的实力基础。公元234年孙权派诸葛恪率军对山越进行围剿。山越是南方古越人的后代,汉末以来山越人依靠山险,不纳租赋,抗拒孙吴***,成为吴国的心腹之患。
乘马射虎 孙权喜爱***,常常骑马射虎,早出晚归。一次,孙权至庱亭射虎,老虎孙权画像向前扑上马鞍,孙权把双戟投向老虎,老虎受伤试图逃走,孙权的侍从张世趁机用戈再击。最终老虎被抓获了。
孙权(182年12月22日-252年5月21日),字仲谋,吴郡富春(今浙江富阳)人,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。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,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。十九岁时兄长孙策遭刺杀身亡后,孙权继而掌事,成为一方诸侯。208年,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,建立了孙刘联盟。
根据可靠记载,到了三国时代,台湾明确称为夷洲。三国时的吴国立国于江南,领域包有会稽及东南滨海地带,和海外的关系极为密切,造船事业与海上交通的发达都超过了前代,所以孙吴***对于海上经营颇为注意。
首先,从内部环境和外部形势来看,孙权领导下的江东割据***还未获得江东本土士族的倾力支持。再上强敌窥测的外部环境,使得孙权必须将稳固权力作为第一要务,规避自立称帝建立全新***背后所潜藏的巨大政治风险。
东汉末年的战乱纷争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,刘备建立的蜀汉自称是大汉帝国的延续,民间尊刘贬曹观念也深入人心,却在正史中被称为贼。戏曲中曹操一直是奸诈阴险的白脸,而一千多年以来,曹魏***一直被官方视为华夏正统***。
与此,曹魏***取得力改革措施,经济发展,国力相之强盛。
但是,诸葛亮决不是徒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意气用事的人,他之所以敢于这样做,完全是肯定了孙权绝不肯轻易降曹的缘故。应该说,诸葛亮对这种“破坏性的试验”还是心中有底的,正如他后来用《铜雀台赋》激怒周瑜一样,都取得了别人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。
六出: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。东和:指诸葛亮东面跟孙吴讲和。收二川: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,击退曹操夺得东川。北拒:指诸葛亮北面与曹魏对抗。排八阵: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,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。
详细介绍:东和孙权:蜀章武元年(221年)七月,刘备为夺回荆州,亲率大军伐吴。章武二年(222年)刘备兵败夷陵(今湖北宜昌);八月,刘备撤退至永安。
第一,夷陵之战后,曹丕基本把蜀汉忽略掉了,唯一的目标就是战胜东吴,蜀汉自然也就归顺了。曹丕在位期间,连续发动了两次对东吴的战役,但都因为意外情况无功而返。黄初二年(221年),曹丕称帝后,孙权清楚因为荆州之事,蜀汉刘备绝不肯善罢甘休,一定会***取报复。
由于刘备当时身体不好,蜀汉军的元气也没恢复。因而刘备当时便答应了孙权,派使者赴武昌与孙权结好。
夷陵之战是刘备为了夺取荆州控制权发动了一场战争,这是刘备生命尽头最后的挣扎,也是他统一天下最后的希望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清楚如果和东吴***翻脸可能面临灭亡的结局。但是他义无反顾的做出了发动战争的决定,如果不能统一天下,那么留下蜀汉***也没有什么意义。
原因是刘备虽然在夷陵之战失败,但是蜀国还是有能力与东吴一战的。而对于东吴来说,孙权面临的问题却很多。一方面要提防蜀国继续来犯,另一方面要观察曹氏的动向。如果孙权下令继续进攻蜀汉,那么东吴一定会受到灭顶之灾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,在一边看热闹的魏国时刻准备南下。所以说东吴还是不敢乘胜追击的。
而且孙权已经了解到曹丕开始调集大军到了长江防线,再加上刘备已经***了几万的大军,可以于吴军一战。在多方面的考虑下,孙权选择退兵。如果乘胜追击的话,会被曹丕一口吃掉。还有一点是蜀汉已经构不成危险,东吴需要一个弱的盟友,共同讨伐曹魏。在夷陵之战后,蜀汉精锐全无。
也就是说,一旦东吴举全国兵力去吞并蜀汉,那么曹魏一定会在这段时间之内,去趁机攻打东吴,来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,所以孙权就打消了吞并蜀汉的念头。
关于孙吴广告宣传图,以及孙吴复出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,感谢你的耐心阅读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上一篇
自己制作广告录音违法吗
下一篇
保险柜宣传语